关于数码管的段限流电阻是多少的讨论正在各大平台持续发酵 ,我们精心筛选了最新资讯,希望能为您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。
数码管点亮的电流值一般为3mA左右,正常工作电流范围为3~10mA ,超过10mA的话会烧坏数码管。目前大多用的都是硅管,点亮时的压降值为1.7V,外接+5V的Vcc。
所以电阻R=(Vcc-1.7V)/3mA,大概为1k欧姆 。若需要亮度比较大的话 ,限流电阻值就选择330欧姆。
扩展资料:
共阴极数码管使用注意事项:
1 、数码管表面不要用手触摸,不要用手去弄引角。
2、焊接温度:260度,焊接时间:5s。
3、表面有保护膜的产品 ,可以在使用前撕下来 。
4 、由于单片机的I/O驱动电流有限所以P0口需要加上拉电阻,P2口直接连接数码管的选择位即可。
5、延时的选择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,过小循环的太快 ,数据显示不正确,过大显示闪频,看不到4位同时显示的效果。
提到数码相机 ,不得不说到就是数码相机的心脏——感光元件 。与传统相机相比,传统相机使用“胶卷 ”作为其记录信息的载体,而数码相机的“胶卷”就是其成像感光元件 ,而且是与相机一体的,是数码相机的心脏。感光器是数码相机的核心,也是最关键的技术。数码相机的发展道路,可以说就是感光器的发展道路 。目前数码相机的核心成像部件有两种:一种是广泛使用的CCD(电荷藕合)元件;另一种是CMOS(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)器件。
感光元件工作原理
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(Charge Coupled Device) ,它使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,能把光线转变成电荷,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 ,数字信号经过压缩以后由相机内部的闪速存储器或内置硬盘卡保存,因而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数据传输给计算机,并借助于计算机的处理手段 ,根据需要和想像来修改图像。CCD由许多感光单位组成,通常以百万像素为单位 。当CCD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,每个感光单位会将电荷反映在组件上 ,所有的感光单位所产生的信号加在一起,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。
CCD和传统底片相比,CCD 更接近于人眼对视觉的工作方式。只不过 ,人眼的视网膜是由负责光强度感应的杆细胞和色彩感应的锥细胞,分工合作组成视觉感应 。 CCD经过长达35年的发展,大致的形状和运作方式都已经定型。CCD 的组成主要是由一个类似马赛克的网格、聚光镜片以及垫于最底下的电子线路矩阵所组成。目前有能力生产 CCD 的公司分别为:SONY、Philps 、Kodak、Matsushita、Fuji和Sharp,大半是日本厂商。
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CMOS(Complementary Metal-Oxide Semiconductor)和CCD一样同为在数码相机中可记录光线变化的半导体 。CMOS的制造技术和一般计算机芯片没什么差别 ,主要是利用硅和锗这两种元素所做成的半导体,使其在CMOS上共存着带N(带–电) 和 P(带+电)级的半导体,这两个互补效应所产生的电流即可被处理芯片纪录和解读成影像。然而 ,CMOS的缺点就是太容易出现杂点, 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设计使CMOS在处理快速变化的影像时,由于电流变化过于频繁而会产生过热的现象。
两种感光元件的不同之处
由两种感光元件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,CCD的优势在于成像质量好 ,但是由于制造工艺复杂,只有少数的厂商能够掌握,所以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,特别是大型CCD,价格非常高昂 。同时,这几年来 ,CCD从30万像素开始,一直发展到现在的600万,像素的提高已经到了一个极限。
在相同分辨率下,CMOS价格比CCD便宜 ,但是CMOS器件产生的图像质量相比CCD来说要低一些。到目前为止,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消费级别以及高端数码相机都使用CCD作为感应器;CMOS感应器则作为低端产品应用于一些摄像头上,若有哪家摄像头厂商生产的摄想头使用CCD感应器 ,厂商一定会不遗余力地以其作为卖点大肆宣传,甚至冠以“数码相机”之名 。一时间,是否具有CCD感应器变成了人们判断数码相机档次的标准之一。
CMOS影像传感器的优点之一是电源消耗量比CCD低 ,CCD为提供优异的影像品质,付出代价即是较高的电源消耗量,为使电荷传输顺畅 ,噪声降低,需由高压差改善传输效果。但CMOS影像传感器将每一画素的电荷转换成电压,读取前便将其放大 ,利用3.3V的电源即可驱动,电源消耗量比CCD低 。CMOS影像传感器的另一优点,是与周边电路的整合性高,可将ADC与讯号处理器整合在一起 ,使体积大幅缩小,例如,CMOS影像传感器只需一组电源 ,CCD却需三或四组电源,由于ADC与讯号处理器的制程与CCD不同,要缩小CCD套件的体积很困难。但目前CMOS影像传感器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降低噪声的产生 ,未来CMOS影像传感器是否可以改变长久以来被CCD压抑的宿命,往后技术的发展是重要关键。
影响感光元件的因素
对于数码相机来说,影像感光元件成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:一是感光元件的面积;二是感光元件的色彩深度 。
感光元件面积越大 ,成像较大,相同条件下,能记录更多的图像细节 ,各像素间的干扰也小,成像质量越好。但随着数码相机向时尚小巧化的方向发展,感光元件的面积也只能是越来越小。
除了面积之外,感光元件还有一个重要指标 ,就是色彩深度,也就是色彩位,就是用多少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记录三种原色。非专业型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一般是24位的 ,高档点的采样时是30位,而记录时仍然是24位,专业型数码相机的成像器件至少是36位的 ,据说已经有了48位的CCD 。对于24位的器件而言,感光单元能记录的光亮度值最多有2^8=256级,每一种原色用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表示 ,最多能记录的色彩是256x256x256约16,77万种。对于36位的器件而言,感光单元能记录的光亮度值最多有2^12=4096级,每一种原色用一个12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表示 ,最多能记录的色彩是4096x4096x4096约68.7亿种。举例来说,如果某一被摄体,最亮部位的亮度是最暗部位亮度的400倍,用使用24位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来拍摄的话 ,如果按低光部位曝光,则凡是亮度高于256备的部位,均曝光过度 ,层次损失,形成亮斑,如果按高光部位来曝光 ,则某一亮度以下的部位全部曝光不足,如果用使用了36位感光元件的专业数码相机,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。
感光元件的发展
CCD是1969年由美国的贝尔研究室所开发出来的。进入80年代 ,CCD影像传感器虽然有缺陷,由于不断的研究终于克服了困难,而于80年代后半期制造出高分辨率且高品质的CCD。到了90年代制造出百万像素之高分辨率CCD ,此时CCD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,算一算CCD 发展至今也有二十多个年头了 。进入90年代中期后,CCD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,同时 ,CCD的单位面积也越来越小。但为了在CCD面积减小的同时提高图像的成像质量,SONY与1989年开发出了SUPER HAD CCD,这种新的感光元件是在CCD面积减小的情况下 ,依靠CCD组件内部放大器的放大倍率提升成像质量。以后相继出现了NEW STRUCTURE CCD 、EXVIEW HAD CCD、四色滤光技术(专为SONY F828所应用) 。而富士数码相机则采用了超级CCD(Super CCD)、Super CCD SR。
对于CMOS来说,具有便于大规模生产,且速度快 、成本较低 ,将是数字相机关键器件的发展方向。目前,在CANON等公司的不断努力下,新的CMOS器件不断推陈出新 ,高动态范围CMOS器件已经出现,这一技术消除了对快门、光圈、自动增益控制及伽玛校正的需要,使之接近了CCD的成像质量 。另外由于CMOS先天的可塑性 ,可以做出高像素的大型CMOS感光器而成本却不上升多少。相对于CCD的停滞不前相比,CMOS作为新生事物而展示出了蓬勃的活力。作为数码相机的核心部件,CMOS感光器以已经有逐渐取代CCD感光器的趋势,并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主流的感光器。
本文已完
数码管点亮的电流值一般为3mA左右 ,正常工作电流范围为3~10mA,超过10mA的话会烧坏数码管 。目前大多用的都是硅管,点亮时的压降值为1.7V ,外接+5V的Vcc。
所以电阻R=(Vcc-1.7V)/3mA,大概为1k欧姆。若需要亮度比较大的话,限流电阻值就选择330欧姆 。
扩展资料:
共阴极数码管使用注意事项:
1 、数码管表面不要用手触摸 ,不要用手去弄引角。
2、焊接温度:260度,焊接时间:5s。
3、表面有保护膜的产品,可以在使用前撕下来 。
4 、由于单片机的I/O驱动电流有限所以P0口需要加上拉电阻 ,P2口直接连接数码管的选择位即可。
5、延时的选择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,过小循环的太快,数据显示不正确 ,过大显示闪频,看不到4位同时显示的效果。
提到数码相机,不得不说到就是数码相机的心脏——感光元件 。与传统相机相比,传统相机使用“胶卷 ”作为其记录信息的载体 ,而数码相机的“胶卷”就是其成像感光元件,而且是与相机一体的,是数码相机的心脏。感光器是数码相机的核心 ,也是最关键的技术。数码相机的发展道路,可以说就是感光器的发展道路 。目前数码相机的核心成像部件有两种:一种是广泛使用的CCD(电荷藕合)元件;另一种是CMOS(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)器件。
感光元件工作原理
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(Charge Coupled Device),它使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 ,能把光线转变成电荷,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,数字信号经过压缩以后由相机内部的闪速存储器或内置硬盘卡保存 ,因而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数据传输给计算机,并借助于计算机的处理手段,根据需要和想像来修改图像。CCD由许多感光单位组成 ,通常以百万像素为单位。当CCD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,每个感光单位会将电荷反映在组件上,所有的感光单位所产生的信号加在一起,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。
CCD和传统底片相比 ,CCD 更接近于人眼对视觉的工作方式。只不过,人眼的视网膜是由负责光强度感应的杆细胞和色彩感应的锥细胞,分工合作组成视觉感应。 CCD经过长达35年的发展 ,大致的形状和运作方式都已经定型 。CCD 的组成主要是由一个类似马赛克的网格、聚光镜片以及垫于最底下的电子线路矩阵所组成。目前有能力生产 CCD 的公司分别为:SONY、Philps 、Kodak、Matsushita、Fuji和Sharp,大半是日本厂商。
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CMOS(Complementary Metal-Oxide Semiconductor)和CCD一样同为在数码相机中可记录光线变化的半导体 。CMOS的制造技术和一般计算机芯片没什么差别,主要是利用硅和锗这两种元素所做成的半导体 ,使其在CMOS上共存着带N(带–电) 和 P(带+电)级的半导体,这两个互补效应所产生的电流即可被处理芯片纪录和解读成影像。然而,CMOS的缺点就是太容易出现杂点, 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设计使CMOS在处理快速变化的影像时 ,由于电流变化过于频繁而会产生过热的现象。
两种感光元件的不同之处
由两种感光元件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,CCD的优势在于成像质量好,但是由于制造工艺复杂 ,只有少数的厂商能够掌握,所以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,特别是大型CCD,价格非常高昂 。同时 ,这几年来,CCD从30万像素开始,一直发展到现在的600万 ,像素的提高已经到了一个极限。
在相同分辨率下,CMOS价格比CCD便宜,但是CMOS器件产生的图像质量相比CCD来说要低一些。到目前为止 ,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消费级别以及高端数码相机都使用CCD作为感应器;CMOS感应器则作为低端产品应用于一些摄像头上,若有哪家摄像头厂商生产的摄想头使用CCD感应器,厂商一定会不遗余力地以其作为卖点大肆宣传 ,甚至冠以“数码相机”之名 。一时间,是否具有CCD感应器变成了人们判断数码相机档次的标准之一。
CMOS影像传感器的优点之一是电源消耗量比CCD低,CCD为提供优异的影像品质 ,付出代价即是较高的电源消耗量,为使电荷传输顺畅,噪声降低,需由高压差改善传输效果。但CMOS影像传感器将每一画素的电荷转换成电压 ,读取前便将其放大,利用3.3V的电源即可驱动,电源消耗量比CCD低。CMOS影像传感器的另一优点 ,是与周边电路的整合性高,可将ADC与讯号处理器整合在一起,使体积大幅缩小 ,例如,CMOS影像传感器只需一组电源,CCD却需三或四组电源 ,由于ADC与讯号处理器的制程与CCD不同,要缩小CCD套件的体积很困难 。但目前CMOS影像传感器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降低噪声的产生,未来CMOS影像传感器是否可以改变长久以来被CCD压抑的宿命 ,往后技术的发展是重要关键。
影响感光元件的因素
对于数码相机来说,影像感光元件成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:一是感光元件的面积;二是感光元件的色彩深度。
感光元件面积越大,成像较大,相同条件下 ,能记录更多的图像细节,各像素间的干扰也小,成像质量越好 。但随着数码相机向时尚小巧化的方向发展 ,感光元件的面积也只能是越来越小。
除了面积之外,感光元件还有一个重要指标,就是色彩深度 ,也就是色彩位,就是用多少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记录三种原色。非专业型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一般是24位的,高档点的采样时是30位 ,而记录时仍然是24位,专业型数码相机的成像器件至少是36位的,据说已经有了48位的CCD 。对于24位的器件而言 ,感光单元能记录的光亮度值最多有2^8=256级,每一种原色用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表示,最多能记录的色彩是256x256x256约16,77万种。对于36位的器件而言,感光单元能记录的光亮度值最多有2^12=4096级 ,每一种原色用一个12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表示,最多能记录的色彩是4096x4096x4096约68.7亿种。举例来说,如果某一被摄体 ,最亮部位的亮度是最暗部位亮度的400倍,用使用24位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来拍摄的话,如果按低光部位曝光 ,则凡是亮度高于256备的部位,均曝光过度,层次损失 ,形成亮斑,如果按高光部位来曝光,则某一亮度以下的部位全部曝光不足 ,如果用使用了36位感光元件的专业数码相机,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。
感光元件的发展
CCD是1969年由美国的贝尔研究室所开发出来的。进入80年代,CCD影像传感器虽然有缺陷,由于不断的研究终于克服了困难 ,而于80年代后半期制造出高分辨率且高品质的CCD。到了90年代制造出百万像素之高分辨率CCD,此时CCD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,算一算CCD 发展至今也有二十多个年头了 。进入90年代中期后 ,CCD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,同时,CCD的单位面积也越来越小。但为了在CCD面积减小的同时提高图像的成像质量 ,SONY与1989年开发出了SUPER HAD CCD,这种新的感光元件是在CCD面积减小的情况下,依靠CCD组件内部放大器的放大倍率提升成像质量。以后相继出现了NEW STRUCTURE CCD 、EXVIEW HAD CCD、四色滤光技术(专为SONY F828所应用)。而富士数码相机则采用了超级CCD(Super CCD)、Super CCD SR 。
对于CMOS来说 ,具有便于大规模生产,且速度快 、成本较低,将是数字相机关键器件的发展方向。目前 ,在CANON等公司的不断努力下,新的CMOS器件不断推陈出新,高动态范围CMOS器件已经出现,这一技术消除了对快门、光圈、自动增益控制及伽玛校正的需要 ,使之接近了CCD的成像质量。另外由于CMOS先天的可塑性,可以做出高像素的大型CMOS感光器而成本却不上升多少 。相对于CCD的停滞不前相比,CMOS作为新生事物而展示出了蓬勃的活力。作为数码相机的核心部件 ,CMOS感光器以已经有逐渐取代CCD感光器的趋势,并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主流的感光器。
呈现数码管的段限流电阻是多少的核心内容解析,若这些分析对您的工作或学习有所助益 ,建议您将本站加入书签以便后续查阅 。本文来自作者[駱巴]投稿,不代表旋风格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xfg666.cn/wenzhang/1564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旋风格的签约作者“駱巴”
本文概览:关于数码管的段限流电阻是多少的讨论正在各大平台持续发酵,我们精心筛选了最新资讯,希望能为您带来实质性的帮助。数码管点亮的电流值一般为3mA左右,正常工作电流范围为3~10mA...
文章不错《数码管的段限流电阻是多少》内容很有帮助